大运河通航最北端,2000吨级船舶通江达海
大运河通航最北端,2000吨级船舶通江达海
大运河通航最北端,2000吨级船舶通江达海
打通最后“卡脖子”航段(hángduàn)(duàn),京杭运河黄河以南山东段航道升级带来多重溢出效应
大运河通航最北端,2000吨级船舶通江达海(dáhǎi)
烟波浩渺的东平湖,素有“运河水柜”之称(zhīchēng)。沿着东平湖与大清河主航道(zhǔhángdào)交汇处(jiāohuìchù)向东32公里,坐落着山东省首个内河自动化散货码头——兖矿泰安陆港。行走在港区码头,只见岸上装卸船机林立,河面(hémiàn)运输船队穿梭往来,一派繁忙景象。
6月6日,临近(línjìn)黄昏,3艘墨绿色船身的千吨大船载满煤炭,准备驶离港口。38岁的船长(chuánzhǎng)闫乐可站在船头,用对讲机与岸上的操作员(cāozuòyuán)沟通着。
别看年龄不大(dà),闫乐可在(zài)运河上跑船已整整20年,但让他没想到(méixiǎngdào)的(de)是,有一天自己的千吨大船也能自由往来东平湖、大清河,开辟事业发展的新天地。从三级航道到二级航道、从“中梗阻”到通江达海、从物流枢纽到产业园区,闫乐可经历的种种变化,正是山东内河运输(nèihéyùnshū)提档升级的生动写照。
作为京杭运河通航段最北端,且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(zhòngyào)枢纽,东平湖(dōngpínghú)地理位置十分重要。
东平(dōngpíng)因水而生、因水而兴(yīnshuǐérxīng)。“白日帆樯林立,夜晚桅灯高挂。”《东平县志》记载了(le)明清运河曾经的兴旺之景。因为黄河改道、河道淤积,东平漕运自1902年(nián)起停摆。随着南水北调工程(gōngchéng)的实施,2015年八里湾船闸建成,2017年东平湖航道完工,2021年东平港(gǎng)运营,终结了东平上百年“有湖无航运”的困局。如今,湖区的东平港、银山港与大清河畔的兖矿泰安陆港,共同组成了“泰安港”。
“有(yǒu)了港,本可以借水行舟。可早期的经营并不顺利(shùnlì),用‘惨淡’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。”东平县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健说。
最大的瓶颈制约是(shì)航道(hángdào)。京杭运河柳长河段航道是京杭运河山东段主航道,也是泰安港船舶南下的唯一航道。该段航道为内河Ⅲ级标准,在南水北调调水期(每年10月(yuè)至次年5月),受春季灌溉影响,千吨级船舶无法满载通航(tōngháng);在非(fēi)调水期,因承担防洪排涝功能,水深仅2.5米左右,千吨级船舶无法通航。
因航道(hángdào)原因,不少船只遭遇过搁浅,连“老把式”闫乐可也未能幸免(wèinéngxìngmiǎn)。2023年的一天,他驾驶空船准备到东平港装货,还没过八里湾船闸,就连续搁浅两次,气得他掉头就走。还有一次,为了(le)避免船吃水(chīshuǐ)过深,他的千吨货船只装了600吨货,没想到还是搁浅了,只能向其他船只求救,分货再运(zàiyùn)。
“我们到外地招商(zhāoshāng),宣介泰安港,人家一听说要换(yàohuàn)小船才能进港,立马没了兴趣。”张健说。
转机出现(chūxiàn)在2024年8月。泰安市交通运输局港航铁路机场服务中心规划(guīhuà)建设(jiànshè)科副科长杨忠俭说,总投资19.85亿元的京杭运河柳长河段航道“三改二”和(hé)东平湖老湖区洪水相机南排工程正式(zhèngshì)开工(kāigōng)建设,并于当年底完成航道提升。航道底宽从45米扩到60米,水深从3.2米拓到4.2米,京杭运河柳长河段三级(sānjí)航道升级为二级航道,可通行2000吨级货船——这是大运河通常可通行的最大吨位货船。
工程建设不仅带来了航道的升级,也有效(yǒuxiào)提升了东平湖防洪安全(ānquán)能力。工程启用后,老湖区洪水相机南排能力将提高到每秒450立方米,新湖区启用概率(gàilǜ)将由不足10年一遇(yīyù)提高到20年一遇。同时,东平持续整治生态环境,东平湖成功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,实现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、生态效益多赢(yíng)。
打破了通航(tōngháng)瓶颈,航道通航能力和效率大幅提升。兖矿东平陆港有限公司物流事业部部长赵久宇算了一笔账:水路的(de)运输(yùnshū)成本约为公路运输成本的七分之一,约为铁路运输成本的四分之一;一艘2000吨级货船的运力大约可抵50辆货车,运费成本比1000吨级货船约省10%—15%,运输效率提升50%。从山西运来(yùnlái)的煤炭,通过水路转运山东及运河沿线省份,最快(zuìkuài)1天就(jiù)可送到用户手中。
依托航道升级,泰安港航业务辐射范围(fànwéi)进一步延伸至江浙沪及“两湖一江”,甚至通过海运抵达闽粤等地,真正实现(shíxiàn)通江达海。
你能想象(xiǎngxiàng)吗?一辆货车从驶入港区装货到驶出,全程仅需7分钟!
6月6日,记者在兖矿泰安陆港采访时,见证了这一场景:货车司机(sījī)(sījī)用手机扫码,便能轻松完成进港、过磅、装车、取单等一系列操作(cāozuò)。整个流程没有人工盯守,从进港到出港司机全程不用下车。“港区的智能化,让(ràng)我们这些老船主感到非常新奇。”闫乐可说(shuō),前两年水运(shuǐyùn)行情不好,他把持有的2000万吨船卖了。如今,他对自己的老本行重拾信心,新买了拖船,未来还打算增加运力。
兖矿泰安陆港(gǎng)通过构建数智运行控制系统(kòngzhìxìtǒng),成功实现了铁路翻卸、物料仓储(cāngchǔ)、汽车发运、港口发运的自动化储转配运,人工成本节省超过50%。
在兖矿泰安陆港,起重机将(jiāng)集装箱吊到货船上。
步入港区(gǎngqū),四个直径达100米(mǐ)的圆形自动化料场巍然(wēirán)耸立,宛如巨型(jùxíng)“煤仓”。来自山西、陕西、内蒙古的煤炭在这里暂时储存,等待转运。港区内静态储备能力高达200万吨,是目前我省内河港口中储备能力最强的港区。
即便是在(zài)这样封闭式的圆形料场内,智能化也无处不在。陆港数智运行中心副主任王文斌介绍,每个圆形自动化料场内都配备了一台堆取料机(liàojī),工作人员只需坐在办公室里(lǐ),通过电脑就(jiù)能远程(yuǎnchéng)操控其运行,无需现场人工操作。“不久的将来,我们甚至可以摆脱人工远程操控。”王文斌透露,目前料场内正在安装激光雷达(jīguāngléidá),通过扫描建模,就能自动识别煤炭的位置和高度。“工作人员只需下达作业指令,堆取料机就能自动完成取料和堆料(duīliào)任务。”
这一系列智慧化操控,都是在(zài)港区(gǎngqū)数智运行中心(zhōngxīn)这个“智慧大脑”指挥下完成的。走进运行中心,记者看到几十台电脑正在高速运转,每台电脑都肩负着特定的使命。“我负责的这台电脑,管理着37条皮带的运行情况(qíngkuàng)。”中心调度员曹肖帆(cáoxiàofān),正通过电脑监视皮带机的运行状态,“屏幕上的绿色代表皮带正常运行,黄色则表示有故障,上面会显示具体的故障原因。如发现故障,会立即通过人员定位系统,通知(tōngzhī)距离最近的技术员前去维修(wéixiū),既省时又省力。”
高度的智慧化让港区的运行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。“我们的智能翻车机,一次能翻两节车厢,1小时(xiǎoshí)(xiǎoshí)能翻10翻,1万吨的大(dà)列仅需5小时就能卸完(xièwán)。”王文斌自豪地说。港区还引入智能无人机巡检系统、配电巡检机器人以及(yǐjí)鹰眼高清全景监控等设备。占地上千亩的港区,如果采用人工巡检,需要投入(tóurù)大量的人力。现在(xiànzài)只需一台无人机就解决了大问题——每天下午3点,位于楼顶机舱的智能无人机自动起飞,在铁路线、码头前沿自动巡检,通过智能分析识别潜在风险。
“运煤不见煤”,这是港口工作人员(gōngzuòrényuán)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从自动化物料(wùliào)翻卸到(dào)自动化皮带运输,再到智能化装船,整个过程煤炭都是在密闭的空间内运输,港区内很难看到粉尘。
如今,港区在绿色发展上又迈出坚实一步。港区内占地70亩的(de)光伏发电项目共安装8800多块(duōkuài)光伏电池板,年均发电量高达500多万度,减少(jiǎnshǎo)碳(tàn)排放4200多吨。“我们最近三个月用电量是300万度,其中光伏发电用量就有44万多度。”王文斌说。
打通“卡脖子”航道,2000吨级货船直通江海,东平县(dōngpíngxiàn)的企业是最(zuì)直接的受益者。
东平县煤化工企业瑞星(ruìxīng)集团日产化肥1万吨,创造单独工厂产能全球之最。企业年煤炭需求量约500万吨,兖矿泰安陆港(gǎng)建成(jiànchéng)之前,所需煤炭只能从山西运至梁山港再转50公里(gōnglǐ)公路送到厂区。“我们离兖矿泰安陆港只有3公里,每年100万吨煤炭直接从这里转运,能节省运费2000多万元。”瑞星集团销售(xiāoshòu)经理郭其法说。
在兖矿(yǎnkuàng)泰安陆港,装船机将煤炭装到货船上。
瓦日铁路和长江,一个是铁路,在我国北方;一个是水路,在我国南方(nánfāng)。两者基本都是东西走向,过去可以说(shuō)是“风马牛不相及”。泰安发挥“京杭运河通航最北端、与瓦日铁路交会”的独特优势,抢抓机遇(jīyù),错位布局(bùjú)三大港口,已(yǐ)建成13个通用泊位,与境内的济广高速、泰东高速、德郓高速等形成“公铁水”多式联运格局,继济宁之后,不临江不靠海的泰安也实现了通江达海(dáhǎi)。
瑞星集团(jítuán)产品销售,过去多在山东及周边省份“打转转”,依托东平(dōngpíng)通江达海的新(xīn)区位优势,现在已成功开拓了闽粤市场。“产品通过大运河运至上海(shànghǎi)后(hòu),从上海转海运到福建和广东,两省的年销售量预计达到30万吨,企业产能进一步扩大后,我们还计划开拓广西市场。”郭其法说。
上承“晋陕蒙”能源基地、下达长江(chángjiāng)经济带乃至华南地区,过去只能走北方港口或铁路南下的(de)煤炭等货物(huòwù),有了改走铁水联运的新路线——经瓦日(jīngwǎrì)铁路转大运河,不仅运输距离最短,而且成本最低。今年,京杭运河柳长河段航道“三改二”和(hé)东平湖老湖区洪水相机南排工程溢出效应显现:1—5月,兖矿泰安陆港、东平港累计完成货物集疏港量(gǎngliàng)600余万吨,同比增长(zēngzhǎng)196%,其中兖矿泰安陆港完成460万吨,增长440%。
有了“大物流”,还要培育“大产业”。东平已明确兖矿泰安陆港、东平港、银山港“三大港口”及配套物流园的总体布局,正在打造(dǎzào)集中(jízhōng)转、仓储(cāngchǔ)、商贸、加工、物流配送等于一体的现代化(xiàndàihuà)百亿(bǎiyì)物流园区。6月3日,东平县数字港航经济特色产业集群入围2025年度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公示名单。
“东平县充分发挥水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,按照‘大港航、大物流、大产业’的战略定位,深化(shēnhuà)港产城融合,以港聚产,以产促港,以贸兴港,构建‘公铁水’多式联运(liányùn)新格局,打造港航物流经济高质量(gāozhìliàng)发展新高地。”东平县委书记马焕军说(shuō)。
东平是个缩影。大运河(dàyùnhé)山东段,正在变身为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。省(shěng)交通运输厅有关负责人表示,通过实施京杭运河主航道济宁段“三改二”等一批重点项目,我省京杭运河主航道黄河以南(yǐnán)段基本达到(dádào)(dádào)二级航道标准。目前,全省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274公里,2000吨级船舶、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长江。今年一季度(yījìdù),内河吞吐量累计完成3158万吨、同比增长12.25%。
更大的变化还在期待(qīdài)中。东平湖(dōngpínghú)目前是京杭运河通航的最北端,复航(fùháng)黄河以北段(běiduàn)运河航道,加快论证实施小清河与东平湖互联互通,向北找到出海口,张健和闫乐可期待着,东平湖未来真正成为通达南北的现代化水上物流枢纽。
千年大运河,正不断演绎新精彩(jīngcǎi)。
(大众新闻记者 赵洪杰(zhàohóngjié) 李子路 刘涛) 
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